学生抗补课背后的教育窘境

2021-12-08 作者:佚名   |   浏览(138)

 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,义务教育阶段禁止补课,基础教育阶段禁止收费补课。然而一些学校为创收,不少学生“被自愿”交钱补课。羊城晚报先后收到55宗针对有偿补课的近万字投诉,记者调查发现有偿补课现象不仅发生在寒暑假,且在平时的节假日及周末成了常态。近日广东省梅州市数百名高一学生又发来联名投诉信,抗议学校的违规补课行为。

  数百名学生给媒体发来联名投诉信,抗议学校补课。与此前学生网友号召成立“反补课学生联盟”一样,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。但是在“被自愿补课”的现实面前,无论是抗议补课还是“反补课联盟”都显得弱不禁风,不堪一击。

  不仅广东补课成风。前不久还有消息说,重庆的学校“联姻”培训机构、老师“兼职”校外补课,“你禁你的,我补我的”,依旧是不公开的秘密。假期补课风,误导孩子的学习观,加重孩子课业负担,剥夺孩子的休假权。无疑不可取。教育部门发布“禁补令”,要求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。本来是希望给学生减负,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假期,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。学校与老师为何对“禁补令”不领情呢?

  对于禁止补课的问题,《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)》早有规定,教育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三令五申。《行政许可法》对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与程序要求,教育收费必须有法律依据。中小学校,本是在公共财政支撑下的公益事业,更应该执行严格的收费政策。一个尴尬的现实是:“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,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”。禁补令年年发布,但是假期补课涛声依旧

  因为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,学习成绩是一名普通学生升学的通行证:考试成绩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学生的前途和命运,而且也是老师身上一道难以摆脱的紧箍咒。学生的学习成绩,还是教育部门对学校,学校对老师,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硬指标。学校不补课抓学生成绩,行吗?

  不可否认,“禁补令”难落实有学校与老师追求补课经济的因素;假期补课成为教育禁区以后,慑于“禁补令”的威严,尽管有的学校、老师不直接在校园内补课。但学校与老师仍然可以采取变通的手法在校外开设补习班、兴趣班、培优班。教育部门查处起来不容易。有教育专家感慨说:当前补课泛滥,一方面,牵涉的教师太多,已经有点“法不责众”的味道。另一方面,在考分决定一切的现实下,即使教师不想补,家长也要追着补。

  由于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心切,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。在现行教育体制下,家长一方面削尖脑袋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资源(择校),另一方面会给孩子套上刻苦学习的紧箍咒,补课俨然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。他们不会让孩子假期就这样“闲”着。而且多数家长假期没有时间教育孩子,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比“闲”在家里要放心得多。即便学校、老师不组织补课,他们仍会为孩子请家教或者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、兴趣班。

  更为重要的是,即使某个班级、某所学校、某个地区假期不补课,也难以改变考试指挥棒挥舞的方向。如果说有偿补课剥夺了孩子的休假权利、异化了师生关系的话,那么,孩子升不了学,或者家长需要付出高昂的择校费,这岂不是另一种伤害?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、还在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今天,孤立地谈禁止补课并不现实。由于有关部门对补课的态度成了“以通知落实通知”,出现补课遍地开花的局面并不奇怪。

  在我看来,教育部门不仅要下达“禁补令”,而且要言而有信落实“禁补令”。教育部门既要回应学生投诉,深入一线查处违规补课的学校与教师。也应反思当下的现实教育语境。如果政府推进教育公平动了真格,改革教育评价手段、淡化成绩观念,合理配置教育资源,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,营造公平、宽松的教育环境。应试教育氛围逐步被素质教育、公平教育理念取代,不仅学生课业负担会减轻,假期补课也会逐步失去赖以存在的现实土壤。

(实习编辑:邝艳鸣)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相关文章